深圳: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在清明假期反弹风险

近日,深圳市疫情防控形势不断趋稳向好。全市上下按照“精准防、稳增长、惠民生”的要求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,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。深圳将继续保持从严从紧的防疫措施,继续做好社区小区管控、重点场所防控、严控聚集性活动。特别是在清明假期期间,全市所有殡葬服务场所继续暂停现场祭扫活动,提倡居家祭奠、网上祭扫,严格控制好这个风险节点。

粤殡葬7项基本服务全省免费办理

建模、打印、化妆……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3D遗体打印修复工作室内,一具遗体正在进行整容修复。“新技术解决了纯手工修复技术上的一些短板。”工作室相关负责人说。

这是广东省殡葬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缩影。“逝有所安”是民生大事。近年来,广东注重突出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公益属性,全面深化殡葬改革、规范殡葬管理、增加服务供给、提升服务质量,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。

每年约2万份骨灰海葬树葬

完善殡葬服务网络是办好“逝有所安”民生大事的重要依托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广东新建公益性公墓147个、公益性骨灰堂86个、海(树)葬纪念设施56个,公益性安葬(放)设施县级行政区域覆盖率91%,殡葬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。

为鼓励绿色殡葬,广东全面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,免费提供服务和奖励激励措施并进,以大力推行骨灰海葬、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、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、少耗资源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。

如今,全省每年约有2万份骨灰进行海葬、树葬。据统计,“十三五”期间共有超过25万份骨灰选择寄存或节地生态型墓位安葬,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2%以上,有效减少土地资源浪费。

其中,佛山全市公益性骨灰安葬(放)设施(含殡仪馆骨灰楼)、骨灰树葬(花葬、草坪葬等)设施的区级行政区域覆盖率达到100%。

此外,广东还依托“粤省事”小程序民政专区开通“云祭扫”服务,大力倡导网络祭扫、鲜花祭扫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。

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27亿元

为减轻城乡居民负担,目前全省各地市的殡葬7项基本服务费用均进行了免除,统一由政府提供。广州、深圳、佛山、惠州、东莞、湛江、茂名等市更将免费对象范围扩大到非户籍人口,部分地区还实施免费安葬(放)政策。

据统计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省共免费提供基本殡葬服务223万宗,免除费用总额27亿元,有效减轻群众丧葬负担。未来5年,广东将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增加服务项目、提高服务标准、免费安葬(放),进一步提升基本殡葬服务惠民力度。

加强监管力度是规范殡葬行业服务、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。近年来,广东持续强化殡葬服务价格管理,建立健全经营性公墓监督管理机制,规范公益性安葬(放)设施建设管理。

【来源:南方日报】

深圳多措并举提升殡葬服务惠民

殡葬事业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。“破千年旧俗,树一代新风”常被用来描述当代殡葬改革,深圳更是其中的一面旗帜。城市人口密度大、土地资源有限,如何满足市民殡葬需求,关乎民生福祉。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广绿色殡葬,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完善,公益、惠民、文明等理念成为深圳绿色殡葬的标签,在不断提升殡葬服务的同时,也成了深圳殡葬事业的特色品牌。

倾听民意

打造生态葬公益品牌

随着文明祭扫的理念渐入人心,生态葬成为不少市民的新选择。每年生态葬活动之前,深圳市殡葬管理所的工作人员都会倾听市民意见,根据需求设计活动流程。今年,参与生态葬的市民发现,现场专门设置了“时空信箱”。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,市民们写下一封封“书信”缅怀逝者。这些信件将由工作人员统一火化,传递亲朋故友的深深思念。家住龙岗区的余女士郑重地在卡片上写下对母亲的话投进信箱,她说:“感谢有这么一个契机,能让自己把想说却没机会说的思念表达出来。”

“千顷碧波万里浩瀚,逝者驾鹤情寄沧海……”在一声声悠扬的颂词中, 2021年清明生态葬公益活动拉开帷幕。绿树成荫,鸟鸣花香,这里是吉田墓园环境最优美的土地,在庄严肃穆的音乐伴奏声中,礼仪人员现场宣读祭文,全体家属默哀。参加树葬的市民依次将逝者的骨灰埋进树下,献上鲜花寄托哀思。

随着一声声汽笛,载着参加海葬市民的船只缓缓驶入大鹏海域。碧波荡漾,海风轻抚,鸥鸟旋鸣,舰舷摇曳……逝者亲属们将骨灰小心取出,伴随着花瓣,一捧捧骨灰撒向大海,与海同赴生态之约。

深圳生态葬不仅为普通市民提供追思平台,还为红十字会、深圳大学医学院等单位开放资源,传递人文关怀,弘扬世间大爱。今年,市红十字会带着深圳大学医学院11名师生为3位遗体捐献“无语体师”告别。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告诉记者,“过去几年,59名‘无语体师’通过深圳生态葬平台举行了海葬,这既是对捐赠者的尊重,也传递了深圳大爱。”

树立现代殡葬理念,倡导“绿色殡葬”,是构建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。深圳生态殡葬还将这一理念辐射影响到内地城市。2017年,深圳率先向贵阳等内地城市开放海葬平台,支持全国树立殡葬新风尚。

深圳市殡葬管理所副所长张于凡告诉记者,随着生态葬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,每年活动名额都会“一抢而光”。未来市殡葬管理所将探索更多民生服务,让生态葬活动常态化。

多项惠民政策提升民生福祉

在人口集中、土地缺少的地区,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遗体火化后节地生态安葬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必然的选择。生态葬不仅为全市节约了大量的殡葬用地,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。截至目前,深圳市累计举办了45次骨灰海葬活动,共37730具骨灰撒进大海;累计举办了15次树葬活动,共751具骨灰长眠树下。

市殡葬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,惠民殡葬是深圳殡葬改革的主基调。除了公益生态葬,深圳殡葬全流程都有惠民政策保障。2012年6月,《深圳市免除丧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》正式出台,6项基本殡葬服务包括遗体接运、存放、告别、火化、骨灰寄存或生态葬等;2015年,殡葬服务再添2项免费服务,即遗体消毒和提供免费骨灰盒(盅),最高免费金额由原来的1830元,增加至1980元;2017年9月,我市再新增1项免费服务——提供遗体包扎袋,殡葬基本服务免费金额达到2030元。截至目前,深圳共减免费用1.98亿多元。

2018年10月,深圳市出台《深圳市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办法》,从2018年10月1日起,逝者生前为本市户籍的参加深圳市、区民政部门组织的节地生态葬可享受生态葬奖励(海葬奖励3000元,其他生态葬奖励1000元),逝者生前为非深圳市户籍的参加节地生态安葬继续给予免费。

“公益惠民殡葬不仅仅是为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,也是让老百姓享受到更温馨、更优质的殡仪服务。” 市殡葬管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市殡仪馆正在扩建,目前已投入使用部分设施,预计2022年新馆建设全部完成。届时将推出更多个性化、精准化的殡葬服务。

多措并举办实事优化利民服务

记者在改扩建后的殡仪馆业务大厅看到,这里焕然一新,除了传统的殡葬业务还引入专业力量设立的“一站式综合延伸服务中心”。该中心涵盖了证件注销指引、心理抚慰、法律咨询、失独孤残救助导办、生命文化教育等一站式服务,满足市民精细化、个性化的办丧需求。

按照政策要求,深圳户籍群众办丧需要先注销户口才能办理火化手续。在殡仪馆开具死亡证明后,家属还需前往户籍地派出所注销户口,再返回殡仪馆办理手续,来回奔波,疲惫不堪。为解决这一难点,一站式综合延伸服务中心引进公安户籍部门驻点,让群众少跑路,极大地方便市民办事。

据了解,一站式综合延伸服务中心已列入深圳市民政局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项目。广东省民政厅清明工作检查组在深圳市殡仪馆考察时,对一站式综合延伸服务中心的创建表示肯定,该中心站在群众的切身利益考虑问题,将服务既延伸到了实际问题的解决,又延伸到了生命文化哲学高度,推出的”生命讲堂”,宣传健康向上的生命理念,扩大了社会影响力。

据了解,市殡葬管理所近两年来坚持公益殡葬,多措并举较好地规范了不良中介、站稳了互联网阵地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准,园区内治丧环境大为改善。

清明祭扫高峰期,为了满足市民祭扫需求,市殡葬管理所倡导“以鲜花换纸钱”,在园区设立鲜花派发点,为群众免费派发一万束鲜花;开通“便民服务车”,接送腿脚不便和有需要的人士办理手续,获群众好评。鲜花祭祀、集体公祭、网络祭祀等绿色文明祭祀之风日兴,祭扫方式更趋多元,清明节逐渐回归“清净”与“文明”。

2020年,市殡葬管理所共收到5封感谢信、11面锦旗;2021年2月,市殡葬管理所再度收到1封感谢信、2面锦旗,群众对市殡仪馆服务的有效投诉近一年为零,切实提升了服务的满意度。

作者:罗典

来源: 深圳晚报

深圳开展公益代祭服务

深圳开展公益代祭服务

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,深圳全市清明期间暂停现场祭扫。为了满足家属的需求,深圳市殡葬服务中心为吉田园上万座墓位提供纯公益代祭服务,着装整齐的礼仪人员为每一个墓位提供擦拭墓碑、敬献鲜花、鞠躬行礼等服务。

殡葬改革10周年,深圳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约2.7亿元

阳春三月芳菲尽,又是一年清明时。

今年清明节,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,市民政局坚持精准防控疫情与满足群众祭扫需求相结合,全市清明节期间暂停实地祭扫,大力倡导文明、低碳、简约的绿色祭祀新风尚,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安全、更高质量、更有温度的祭扫服务,同时千方百计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。

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,殡葬改革始终领跑全国:2012年全国率先提出“让殡葬回归公益”改革理念;推行惠民殡葬改革,政府资助项目不分户籍,覆盖范围最广、力度空前,十年来共计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约2.7亿元;引入慈善力量,“莲池计划”让特困群众不花一分钱办完身后事;海葬、树葬等环保理念深入人心,逾3.8万名市民选择魂归绿水青山。

政府兜底,

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制度全覆盖彻底解决“死不起“问题

勇当改革领头羊,深圳率先实现基本殡葬服务的全覆盖和零门槛。

赵先生是贵州人,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,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,随后还把父母接来颐养天年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去年父亲因病逝世,如何办理丧事让他为了难。

“把遗体运回老家办丧事不现实,在深圳又没亲戚朋友帮忙。”在医院工作人员的介绍下,赵先生试着拨通深圳殡仪馆的热线电话,结果殡仪馆工作人员直接将老赵先生从医院太平间运送到殡仪馆,还为他们布置了小礼堂举行简单告别仪式,最后算账基本没花什么钱。

“没想到深圳的殡葬服务这么好,政府办了大实事呀!我父亲都不是深圳户口,也能享受政府免费项目。父亲的丧事,从遗体接运、消毒、告别、火化、骨灰寄存,殡仪馆一条龙服务,最后一结账,我们就花了40块钱,主要是买黑色袖纱、小白花的钱,其他都不花钱。”赵先生一家人连连为深圳惠民殡葬服务点赞,不停地说谢谢,他们终于可以带着老人的骨灰回老家安葬了。

殡葬关乎群众切身利益,持续深入推进殡葬改革,深圳民政一直在行动,而惠民殡葬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“推动殡葬行业回归公益属性,是改革的初衷。” 深圳市殡葬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深圳大力发挥政府的兜底功能,在2012年将“实行基本殡葬免费”列入年度民生实事。经市政府同意,深圳从2012年6月15日起,实施《深圳市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》,在全省率先为全体居民实施基本殡葬服务免费,实行遗体接运、存放、告别、火化、骨灰寄存、生态葬等6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,最高免费额达1830元,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。2015年深圳市新增2项免费服务,即遗体消毒和提供免费骨灰盒(盅),最高免费金额由原来的1830元,增加至1980元;2017年9月,我市再新增1项免费服务——提供遗体包扎袋,殡葬基本服务免费金额达到2030元。

深圳的惠民殡葬服务覆盖面广,凡在我市死亡、遗体实行火化的户籍非户籍居民均可享受;在异地死亡且遗体实行火化的深圳户籍居民也可申请。

惠民政策也涉及殡葬用品领域,深圳率先将花圈、花篮、骨灰盒等殡葬用品和有关殡仪服务面向全国招投标,引入殡葬用品供应商,公开透明。今年深圳殡仪馆步子迈得更大,首次面向全国公开进行政府集中采购,吸引了上百家供应商,骨灰盒等殡葬用品采购价大幅下降将近60%,切切实实减轻了老百姓负担。“毫不夸张地说,在殡仪馆销售的殡葬用品价格比淘宝的还便宜,一两百元的骨灰盒质量已经非常好。”有办理业务的市民如此评价。

“至此,深圳实行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制度已满10年,共免除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约2.7亿元,彻底解决了‘死不起’的问题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政府充分发挥了兜底功能,实现从出生到死亡的人权保障与关怀闭环,让逝者有尊严地逝世。

慈善参与,

“莲池”计划资助困难群众体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

生老病死,人之常情。关注困难群众的身后事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温情。在深圳,有个“莲池计划”,为困难家庭办丧事提供援助。

张先生因突发疾病离世,当得知其家属因贫困无力为他举办丧事时,深圳殡仪馆工作人员为他申请了“莲池”计划,为他洗身穿衣、整理遗体,让他躺进卫生棺,举行小小的告别仪式,护他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。

“没想到不花一分钱,还能如此体面安详地离开这个人世间,感谢好心人的帮助,太谢谢了!”家属感激不已。

“在实现政府兜底之后,我们开始打开社会大门、积极引入社会正能量持久惠民生。”深圳殡仪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2014年3月份,针对即使政府基本殡葬服务免费,仍然会有极少数特困群众没有能力举丧,由深圳巿弘法寺慈善功德基金会和深圳殡仪馆共同发起的“莲池”资助计划正式启动。这也是全国慈善行业在人文关怀领域的一项创新。

据介绍,该计划目前主要针对两类特定群体,即困难群体和遗体捐献者,与基本服务免费政策一样,没有户籍限制、没有年龄差别,只要符合条件均可申请。此次资助确定了5个殡仪项目,合计金额532元。其中,2项为基本殡仪服务,即洗身、穿衣;3项为殡葬用品,即寿衣、骨灰盒、卫生棺。

“至此,深圳形成了政府保障和社会补充相结合的‘9+5’殡葬救助政策体系,即政府承担9项基本服务,社会资助5项帮困项目,全方位地保护,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走完最后一程,无论贫富。”该负责人介绍,前者是普惠项目,后者是特惠项目,资助标准达532元,加上免去的基本服务收费2030元,困难群众实际可获得2562元免费服务,真正实现办丧事不用花一分钱,殡葬救助无盲点。

移风易俗,

生态殡葬理念渐入人心助力生态文明发展

在深圳,海葬、树葬等环保理念深入人心,生态殡葬方式成为不少市民的新选择,文明指数全国首屈一指。

“选择树葬安葬亲人,让逝去的亲人与绿水青山相伴,与大自然融为一体。” 在吉田墓园环境最优美的地方,一棵大榕树被称为“光明树”,参加树葬的市民将逝者的骨灰埋进“光明树”下,献上鲜花寄托哀思。

在深圳东部海面上,洁白的菊瓣,粼粼的浪花,飞翔的海鸟,带着亲人最深切的思念和祝福,一捧捧骨灰撒向大海,与海同赴生态之约……

“老伴已经去世9年了,他的骨灰一直就寄存在殡仪馆,他生前就叮嘱我们不要将他土葬,不想把自己限于一方寸土之中。”76岁的周阿姨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式安置老伴骨灰,直到去年她无意间看到公益海葬活动的征集,立刻报名参加。“我认为这样很好,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,环保又经济。”

深圳树立现代殡葬理念,持续推进生态殡葬改革,倡导“绿色殡葬”。1998年,深圳开始举行海葬;2008年,深圳开始举行树葬。绿色殡葬已成新风尚,助力我市生态文明发展。截至目前,深圳市已举办46次骨灰海葬,吉田墓园已举办15次骨灰树葬,751位逝者长眠百年大榕树下,37848具骨灰撒入大海,与清风大海长相伴。

“深圳目前已形成海葬、树葬(草坪葬)等形式多样的节地生态葬法,不占土地、绿色环保、成本低的生态葬深入人心。”深圳殡仪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其中海葬、树葬是零花费,每一个在深圳去世的人,其骨灰可在深圳殡仪馆的追思苑免费寄存10年。与此同时,深圳生态葬影响扩大到内地城市。深圳为贵阳市提供骨灰海葬平台,圆了贵阳市民的海葬梦,树立厚养薄葬的理念。

值得一提的是,2018年,《深圳市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办法》出台,具有深圳户籍的逝者骨灰海葬和通过撒散、深埋等不保留骨灰、不留标识、不单独留名的草坪葬、树葬等生态葬式,可获得相应的奖励,标准为:骨灰海葬按每具骨灰3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;其他节地生态安葬按每具骨灰1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。

据透露,往年我市一般是集中性开展2次海葬活动,为了持续性推进节地生态安葬,从去年11月份开始常态化开展海葬活动,全年接受报名,不限时间,达到一定数量便开展海葬活动,以满足市民的需求。

(原标题《惠民殡葬入民心 文明治丧树新风 殡葬改革10周年,深圳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约2.7亿元》)

(作者:庄瑞玉 常曦文)